5月27日下午,安徽省書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方賢道受聘為我院客座教授,並作學術講座。
聘任儀式在三樓會議室舉行。院黨委書記🕵🏻♂️、院長周之虎教授💂🤹🏽,副院長張晶教授,教務處、組織人事處及美術設計系負責同誌出席儀式🟡。周之虎書記高度評價了方賢道在國畫領域的卓越成就並對他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由衷感謝。周書記系統介紹了學院的基本情況🧝🏻♀️,希望日後能與安徽省書畫院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為我院美術類學科建設、師資建設和科學研究帶來新的動力🫵。方賢道對受聘為客座教授深表感謝。他表示,客座教授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他將為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隨後,周之虎為方賢道頒發客座教授聘書。
作為學院首屆教學學術系列活動之一,當天下午方賢道作了題為“讀懂中國畫”的學術講座。他從“暢神”、“虛境”、“風格”👨🏿🚀、“技法”等方面對中國畫作了全面解讀💥。“暢神”說原自宗炳的《山水畫序》:“自然山水形象能給人精神的愉悅和美的享受”🙅🏼♀️。這是對真實的山水審美與山水藝術創作的精神狀態的概括👷🏽♂️。“虛境”指的是中國畫意境的審美不僅體現在對“有形之虛”的開拓和展示方面,更包括傳達情思、意蘊的“無形之虛”👨👨👦👦,它們都是為情感的抒發而創造的。“以形寫神”和“似與不似”也是中國畫論中的重要論點。方教授通過齊白石、李可染等大家作品的解讀賞析💍,闡釋了寫意畫在意象造型基礎上偏重於神韻的獨特造型觀,這與西方繪畫大為不同。所謂“風格”即為畫家要有自己的藝術語言和獨到見解,而不是對大師的模仿。“技法”講的是畫家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斷的“師造化,師古人”中探索。尤其“變法”對於畫家來說是一個化蛹成蝶的過程。齊白石60歲變法,黃賓虹70歲變法,中國畫家的衰年變法其實是一種積累底蘊、厚積薄發的過程。最後,方教授引用齊白石在被授予“國際和平獎”時的獲獎感言說道:“畫家的成功不在於技法多麽嫻熟,而在於把家鄉風俗、祖國大好河山和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都通過繪畫語言表達出來,這便是一種具有普世價值的和平觀。
兩個小時的講座引經據典,深入淺出,讓在場師生充分體味了中國畫的內涵與意蘊,提升了對中國畫的理解與認識2️⃣,感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文/趙晨)